新聞資訊
Product display
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
Cases
聯(lián)系我們
Contact Us
隋唐初期的觀音造像特征
2025-06-12
宋代觀音造像的特點
2025-06-09
元代的觀音造像特征
2025-06-08
北宋時期自在觀音造像的特征
2025-06-07
唐代阿彌陀佛造像的特點
2025-06-05
阿彌陀佛不同時期的風格
2025-06-04
?明代天冠彌勒的特點
2025-06-03
雷神的起源及傳說
2025-06-02
東岳大帝是哪位神?
2025-06-01
紫微大帝的來歷起源
2025-05-30
發(fā)布時間:2019-08-26 09:44
禪宗“五宗七派”至南宋,除臨濟宗和曹洞宗之外,幾乎都衰落不傳。臨濟宗分楊岐派和黃龍派,黃龍派也衰落了,楊岐派就代表臨濟宗。今天天下禪宗寺院,有“臨天下,曹半邊”之說,基本屬于這兩宗。而白云山海會寺是臨濟宗的的重要祖庭。
海會寺位于太湖縣城東15公里,小池鎮(zhèn)海會村境內。寺背倚清秀的白云山,史稱白云山海會寺,是我國一座極具影響的唐代古剎,是安徽省首批重點開放寺廟。小池鎮(zhèn)的白云山屬大別山余脈,雖無奇峰峭嶺,卻位于山地與平原交錯地帶,山巒雖低矮卻不失奇秀。從晚唐至五代,先后有曹洞宗、云門宗弟子住持海會寺,時稱海會院,但這些弟子在燈錄中僅記其名。楊岐大興,海會寺真正名聞遐邇,始于北宋中葉白云守端禪師住持該寺期間。
白云守端(1024—1072),湖南人。二十歲時投茶陵郁禪師出家,先后到江州承天寺、圓通寺、舒州太平寺、法華寺、龍門寺、海會寺,以海會寺時間最長。守端禪師主要弟子有五祖法演、瑯琊永起、云蓋智本、保福殊、崇善瑞珙等禪師。他們都接法于海會寺。其中以五祖法演成就最大。
法演禪師(1024—1104),俗姓鄧,綿州(今四川綿陽)人。法演三十五歲時出家受具足戒,往成都,后來到江南,參拜過多位禪師,后來到今樅陽浮山,禮法遠禪師。
楊岐派正是通過守端、法演、“演門三杰”及其法嗣,遠傳到全國各地,并飄洋過海,到日本韓國。以至當時的舒州成為全國禪宗的中心區(qū)域。曾經(jīng)住持海會寺的白云守端、五祖法演、投子義青等三位禪師,不僅是閃耀于海會寺的名師,在中國禪宗史上也是舉足輕重的人物。特別是守端禪師和法演禪師,對于臨濟宗楊岐派的興旺和發(fā)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。
北宋中葉,也是海會寺最興旺的時期。一是名聲遠揚,二是殿宇廣擴。至今仍有傳說,當時,海會寺的山門建在今天五羊畈太子山下,有僧眾達三千余人,水田耕地千余畝,農禪一體,禪風濃厚,民間有俗話,謂海會寺“進門三更衣,騎馬關山門”
除了遠近禪人聞風而來,還有數(shù)不清的名人墨客,前來海會寺尋幽訪勝,留下許多優(yōu)美的詩篇,至今讓人傳誦。
明朝至清朝之際,安慶作為戰(zhàn)略重地,累遭兵燹。明朝崇禎年間,張獻忠轉戰(zhàn)太湖,與明軍展開拉鋸戰(zhàn)。隨后,清人的鐵騎又席卷而來,對太湖破壞極其嚴重,大量的佛寺被焚毀,包括海會寺內。海會寺破壞最嚴重的是太平天國戰(zhàn)爭時期。清朝咸豐九年,清軍多隆阿部、鮑超霆字營和陳玉成在小池驛一帶展開激戰(zhàn),戰(zhàn)斗十分慘烈,周圍民房幾乎全部燒光,百姓流離失所。寺內還保留許多珍貴文物,尚留宋、元石刻多處。每年,都有來自海內外的僧人前來海會寺尋師問祖。日本先后有多批僧人來寺,有些僧人撿拾一片殘瓦,非常慎重地帶回日本,以示對祖庭的敬重。海會寺在中國禪宗史上的地位也受到一些禪宗研究專家的高度重視,他們提出要將海會寺打造成世界級臨濟祖庭的設想。
海會寺呈階梯形建有下、中、上三殿。下殿建筑面積約一百平方米,青磚木架小灰瓦結構;殿中四根兩人合抱粗的圓形木柱,一字排列,支梁托架,柱礎石質鼓形,刻有圖案,地面為方磚相嵌而成,上殿建筑面積約一百平方米,廊沿、臺階用石塊砌成,廊柱木質圓形,柱礎為不規(guī)整方石,殿面有五間,用青磚砌隔。